实验室前沿——做中国最专业实验室前沿资讯网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实验技术 > 医学实验室 > 病理室 >

骨髓取材方式

时间:2010-01-02 02:00|来源:实验室前沿| 分享|点击:


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,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,后者又称骨髓活检。特别适合用于“干抽”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,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,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,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、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。

本文来自实验室前沿

(一)骨髓穿刺部位
1.      胸骨穿刺 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,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以下。
2.      脊突穿刺 第三、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,在此处进行穿刺。
3.      髂前上棘穿刺 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。
4.      髂后上棘穿刺 此处骨质较薄,容易穿刺,骨髓液较丰富,若作骨髓培养,须取5ml~10ml骨髓液。
(二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
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,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:
1.     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,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。
2.     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,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。
3.     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,一般以少于0.2ml为最好。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,失去诊断意义。穿刺困难时,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,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查,也应先抽少量涂片,然后再抽所需量。
4.      干抽的意义 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。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,如白血病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,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。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,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。
5.      骨髓液稀释 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,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,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,中性粒细胞分叶核﹥杆状核,无巨核细胞、组织嗜碱细胞、网状细胞等。
6.      穿刺部位的差异 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,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,因此穿刺部位的不同,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,特别是慢性再障,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,棘突次之,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。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,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。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。多发性骨髓瘤、转移癌时,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。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。
7.     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,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。
(三)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
1.     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,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。
2.     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,多集中于片尾部。
3.     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,如巨核细胞、幼红细胞、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。
4.     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,网织红细胞、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血。
Tags:方式,骨髓,细胞,部位,组织,诊断,2.,4.,干抽,再生,
责任编辑:何辉

最新更新

点击排行

更多阅读者

其他人正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