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前沿——做中国最专业实验室前沿资讯网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实验资讯 > 前沿探秘 >

肥胖成因新论:病菌惹的祸

时间:2010-03-04 12:32|来源:科学画报| 分享|点击:


我国古代有“楚王好细腰”、“环肥燕瘦”之说,至今,在追求苗条的世界风潮中,非洲的一些部落仍以胖为美。肥与瘦似乎只是社会的一种审美观。其实不然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肥胖是一种疾病,它关乎身体健康,能导致糖尿病、冠心病等多种疾病。最近,肥胖成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高危因素之一的事实,更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肥胖的认识。传统观点认为,吃得多、运动少是肥胖的成因。近年来,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观点,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破坏肠道菌群结构,诱发慢性炎症,导致肥胖。如何理解新观点?如何健康饮食?我们一起听听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的见解。

  记者:怎样才算是肥胖?目前的判定指标有哪些?

  赵教授:体重指数(BMI)是国际上通用的判定肥胖的标准。它的计算方法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,其中体重的单位是千克,身高的单位是米。这个标准既考虑了体重,又考虑了身高,比较合理。中国人的正常BMI在18.5~23.9之间,BMI≥24为超重,BMI≥28则为肥胖。按此来计算的话,我国的肥胖症患者已经超过7000万,是全世界肥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。

  除了这个指标外,肥胖还分为不同类型。一种是“梨型”肥胖,整体比较肥胖;一种是“苹果型”肥胖,也叫“中心型”肥胖,腰围过大。就这两种肥胖而言,“苹果型”肥胖的危害更大。腰围过大,意味着内脏里堆满脂肪。这样的肥胖患者得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很高。所以,腰围也成为判定肥胖的重要指标。

copyright sysqy.com


  记者:在多数人的观念里,肥胖仅仅关乎姿容体态的审美问题。现在,很多研究证据表明,肥胖危害身体健康。在您看来,肥胖是一种疾病吗?它如何引发多种疾病?

  赵教授:1997年,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明确定性为一种疾病。研究发现,重度肥胖者的寿命明显缩短。不仅如此,肥胖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。

  很久以前,医学界就注意到,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。发炎是人对抗病菌的一种方式。比如,你的手上有个伤口,如果病菌感染了伤口,伤口处就会红肿、疼痛和发热。这些都是发炎的症状,是由集中在感染部位的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造成的。当免疫细胞检测到病菌抗原时,免疫细胞立即开始行动,向受感染部位集中。到达后,免疫细胞开始分泌炎性因子,杀死受感染的细胞,保护其他细胞。这是一个“牺牲局部、保全整体”的策略。

  一般情况下,炎性因子只出现在受感染部位。但是,肥胖患者身体里,炎性因子弥散在全身的血液里。这时,原本对抗病菌的炎性因子开始攻击人的正常细胞,对全身多种细胞构成威胁。

  比如,有一种炎性因子叫肿瘤坏死因子α。当它的浓度升高时,可以改变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的结构,让受体结合胰岛素的能力降低。也就是说,正常情况下,一个胰岛素就可以结合受体,传递信号。现在可能需要两个、三个,甚至更多,这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,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。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,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。长此以往,更多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,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达到极限,血糖控制不住了,糖尿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。 内容来自实验室前沿网站

  炎性因子还会破坏血管壁,造成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上。如果是眼睛的血管被堵住,眼睛可能失明;如果是腿上的血管被堵住,下肢供血不足,下肢可能坏死;如果心脏的血管被堵住,可能得冠心病。不过,肥胖患者体内的炎症是低度的、慢性的、长期的。它就像是一团小火,慢慢地烧,烧上10年、20年,直至身体内的多种疾病暴露出来。

  因为肥胖很容易检测,一般通过人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看出来,因此它就像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报,告诉你健康正在受到威胁。

  记者:为何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呢?慢性炎症又是如何引起的?

  赵教授:这主要是因为肥胖患者的肠子“漏”了,病菌的抗原,比如内毒素,进到血液里。当免疫系统检测到血液里有病菌抗原时,就认为身体受到病菌感染,开始保护自己,分泌炎性因子。其实,这是一种假性感染。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。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,病菌已经在侵袭人体细胞。但是,假性感染不同,它是一种假象。病菌并没有进到人的身体里,只是病菌的抗原进入到血液里。就像是“狼来了”的谎言一般,免疫系统上当了。

  因为血液里到处都有病菌的抗原,免疫细胞便迷失了方向,分泌的炎性因子就遍布在全身的血液里,跟随血液循环。但是,这种炎症比较温和,不会出现发烧等症状,肥胖患者一般都觉察不到。 内容来自实验室前沿网站

  记者:为何肥胖患者的肠子“漏”了呢?病菌抗原又是怎么进到血液里呢?

  赵教授:这跟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关。而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又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关。目前,人们吃动物性食物多,吃植物性食物少。很多时候,吃进去的东西并不都能完全消化。很多营养成分没怎么消化就到了大肠。大肠的肠壁上栖息着大约2千克细菌。而尚未消化殆尽的营养就用来养这些细菌。

  至于养什么细菌,就看你吃什么了。如果吃动物性食物多,你就养了一批爱吃肉的细菌。你可要注意了,事实证明,爱吃肉的细菌大都是病菌。病菌也有新陈代谢。老死的病菌会释放病菌的抗原。如果你肠壁上养了很多病菌,病菌抗原的浓度岂不是很高?这些病菌抗原便在你的身体里埋下隐患。它们开始攻击你的肠壁。

  正常情况下,你的肠壁完好无损,病菌无从下手。这是因为你的肠壁受到有益菌的保护。当你吃植物性食物时,有益菌帮助你消化膳食纤维。一方面,有益菌从中获取营养,养活自己;另一方面,有益菌还释放出短链脂肪酸,供肠壁的上皮细胞使用。这些有益菌紧紧贴在肠壁上,保护肠壁。但是,如果你吃动物性食物多,吃植物性食物少,肠壁上的有益菌就会越来越少,病菌越来越多。此时,肠壁失去保护。在病菌的长期攻击下,肠子“漏”了,通透性增加了。病菌的抗原便借此通道进入血液。 本文来自实验室前沿

  当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后,肠道的病菌增多。继而,病菌的抗原进入血液,人开始全身发炎。这种慢性炎症引起身体异常堆积脂肪,首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肥胖。然后,慢性炎症继续侵袭身体内多种细胞,引发多种其他疾病,比如糖尿病、冠心病等。

  记者:根据您刚才的分析,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才是肥胖的根源。但是,传统观点认为,吃得多,运动少,身体储存多余热量,这样才引起肥胖。您是如何看传统观点的?

  赵教授:首先,我们肯定,肥胖与吃有关。究竟是吃得多,还是吃得不合理,这才是两个观点的分歧所在。是不是吃得多就一定胖?答案是否定的。这是有实验依据的。2004年,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杰夫戈登教授用小鼠做实验。当给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时,小鼠怎么吃都不会胖。但是,当给吃低热量饲料,本来不会胖的小鼠直接注射病菌的内毒素,诱发慢性炎症后,它也会发胖。因此,肥胖不是单纯由高热量引起的。

  记者:如何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,避免肥胖呢?

  赵教授: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,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。我们前面提到,吃什么食物,养什么菌。要想养活有益菌,需要多吃植物性食物。其实,植物性食物营养丰富。除了含有膳食纤维外,很多植物性食物都富含优质高蛋白,比如,大豆、赤豆等。此外,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多种维生素、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。 内容来自实验室前沿网站

  谷类、豆类、素菜类、坚果类都是营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。谷类膳食纤维比较多。豆类蛋白质含量比较高,氨基酸种类比较均衡。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。坚果既有蛋白质,又有不饱和脂肪酸。

  因为吃动物性食物多,养的病菌就多。所以,应该尽量少吃动物性食物。

  另外,除了合理饮食外,每天多运动,活动活动筋骨,也是有益的。

  专家简介

  赵立平,微生物学教授。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,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,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常务理事。他的格言是:平衡膳食,调理菌群,颐养天年,无疾而终。
  内容来自实验室前沿网站

Tags:肥胖,食物,细胞,抗原,身体,结构,因子,血液,教授,有益,
责任编辑:实验室前沿

最新更新

点击排行

更多阅读者

其他人正在阅读